一站式 账户: 密码: >>视频商会 自助建站区
温州模式  |  温州商帮  |  政府招商  |  诚信联盟  |  供求大全  |  法律维权  |  财经纵横  |  管理之道  |  礼仪社交
温州商会  |  温州品牌  |  走进温州  |  商户家园  |  库存特价  |  商经新闻  |  招标采购  |  创业天地  |  衣食住行
当前位置:首页 > 2温州商帮 > 商帮文化 > 正文
浙商澳洲“淘金”的苦与乐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浏览方式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关键词:商帮 文化 浙商 澳洲 淘金 苦与乐)
  

  150年前,澳洲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入中国,我们的先辈,带着淘金的梦想,前往澳大利亚。然而,一百多年前的华人淘金史,是一部血泪史:饥饿、劳累、甚至生命危险。他们还遭受种种排华的歧视。

  20年前,澳大利亚开放移民政策,新一代中国人来到澳洲。这一次,他们带着资金、技术,他们的背后,是日益强大、经济腾飞的祖国。他们不再受歧视,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里艰苦创业,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今天,一轮又一轮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让更多人看到了现实的商机在这个遥远的南半球大陆岛国熠熠生辉。尤其是浙江这样的资源小省,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森林、渔业资源,吸引着具有敏锐嗅觉的浙商的目光。

  4月底,记者随浙江大学经济学院CCE中心的20位企业家学员赶赴澳洲,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考察:澳洲人最需要什么、有什么,浙江能提供什么、能采购到什么,怎样在澳洲做生意……都是他们最关心的。

  浙江侨民联合会会长陈静,特意召集在墨尔本成功经商多年的浙江人,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澳大利亚杭州同乡会会长娄伟,还带着在澳洲打拼多年的老乡,专程赶赴企业家学员们居住的宾馆,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跟一百多年前的淘金梦有些类似,澳大利亚并不真是一片“遍地黄金”的热土,相反,由于澳洲人口稀少——7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总共只有2000万人口——市场不大,决定了在澳洲,创业并不容易。

  跟一百多年前的淘金梦又截然不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西方国家的紧密经济往来、先进的科学技术,真真实实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成功创业,并不是梦想,但是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商机,需要会吃苦、够坚韧。而这些,正是浙商固有的品质。  

  成功创业四要素

  在海外开拓事业,一样要吃苦耐劳、要有敏锐捕捉商机的能力,此外,如果拥有不一样的视野,可能离成功就更近。记者此行采访了多位在澳洲成功创业多年的浙商,他们的故事,或许可以成为后来者的成功路标。

  拥有敏锐眼光

  要说做生意的眼光,很多在墨尔本经商的浙江人,一致推荐亚太集团董事长盛先生,浙江宁波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去澳大利亚的中国人渐渐多起来,盛先生敏锐地感觉到,这么多人做贸易,肯定需要放货物的地方——仓库。而当时,澳洲地价很便宜,仓库的造价,更是不及住宅的一半。于是,他低价大量购进仓库,很多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等交通便利位置。1995年,澳大利亚的仓库价格果然一路走高,盛先生完成了原始积累。

  2000年,墨尔本黄金地段、市中心雅拉河边上新盖了一幢投资2000多万元澳币的新楼。但是,房子造好以后,很多人不知道该派什么用场,无人问津。盛先生观察了大楼所处的位置,认为这幢楼适合做酒店。仅半个小时,盛先生就作出决定,以1000万元买下了这幢“烂尾楼”。他将楼房改造成酒店以后,出租给别人经营。这两年澳洲很多城市房价飞涨,这幢楼的价值已经翻了好几倍。

  要有坚韧毅力

  在黄金海岸开礼品店的嵊州人张新,曾经想摆脱早上9点到晚上10点半长达13个小时多的守店生活,决定花点钱请人帮忙看店。可是一个星期下来,张新发现,店里东西没卖掉多少,收银机里的零钱却没了。一查,原来是请来的帮工偷去赌博输掉了。

  张新咬咬牙决定还是自己守店。“这个店,一年只有30万元营业额,去掉自己一年的生活费,能有3万元利润就不错了。这里人工太贵,请人看店不合算。”四年多来,张新一直过着每天13个小时的守店生活。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墨尔本皇冠免税店老板、丽水人吕唐雄告诉记者,从七八年前创业至今,他没有过一天节假日——跟澳洲人悠闲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浙江人会吃苦,这不算什么。看到自己的付出有收获那是最开心的。”

  善于发现商机

  上世纪90年代,已经移民澳大利亚的杭州人陈静,回杭州武林路租了店面,专卖袋鼠皮做的皮包。这个过程中,陈静发现,袋鼠皮特别坚韧,适合做轻薄的高尔夫手套。她将袋鼠皮运回国内,找工厂委托加工后运回澳大利亚,产品供不应求。陈静现在是澳大利亚浙江侨民联合会会长,早就不做这个生意了,但仍然为当年自己的眼光自豪:“这是奢侈品,能卖出价格,利润就高。”

  杭州人沈国梅和陈以纲夫妻俩,是1987年前往澳大利亚勤工俭学的,一切从零开始。一次,他们的汽车发生了故障,修理过程中他们发现,澳大利亚汽车非常普及,而许多华裔同胞因为语言障碍,在汽车修理、保养、保险等一系列事务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于是,他们一边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有关汽车修理的课程,一边找汽车修理厂打工实践。在夫妻俩的勤奋努力下,1996年他们开出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现在,他们的良友汽车修理厂,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NRMA)悉尼地区指定的特约维修点,也是悉尼地区唯一获此资格的华人企业。

  融入当地生活

  第一代前往澳大利亚创业的中国人,大多聚集在唐人街,创业的内容基本就是开饭店。如今的澳大利亚浙商们,在更广泛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要赚澳洲人的钱。”陈静告诉记者:“在澳大利亚,华人只占总人口的3%,是‘少数民族’。如果把眼光局限在做中国人的生意,显然很难做大,也进不了当地主流社会。”

  浙江黄岩人张群星,1990年到澳大利亚,读的是墨尔本大学的医学博士。但是进入澳大利亚医界的高门槛,逼他改行做起木制家具生意。他定位在高档家具,避开同胞间的竞争。

  “中国人喜欢欧洲木头,追求‘进口的味道’,而洋人文化和我们不同,大都喜欢本地木头。所以做木制家具,最要紧的就是突出当地味道。”张群星很快定下了自己的思路,他的家具设计团队全由熟悉澳洲社会风情的当地人组成。“越本地化,越有市场。”张群星告诉员工:“一个澳洲人总希望他的家像个澳洲的家。家具要人性化,而不要标准化。”到去年年底,张群星的Starcorp已经开出了20多家零售店。
语言

  很多人都认为,在国外学英语比在国内容易,因为有语言环境。但是,记者接触到所有在澳洲生活十年以上的浙江人都认为,语言是一座绕不过的大山。

  澳大利亚杭州同乡会秘书长张景,是1998年国内大学毕业以后来澳洲读研究生的。他在国内虽然英语学得还不错,也足足花了五年时间,才觉得交流不再有障碍。

  在墨尔本从事多年贸易的吕先生深有同感:就算普通交流不成问题,文化的隔阂,仍让人觉得格格不入。比如,我们讲的笑话,西方人可能就无法理解。而当西方人讲一些小幽默,满屋子人都露出会心微笑的时候,我们可能只能傻乎乎地干瞪眼。

  寂寞

  杨三妹离开新昌老家到布里斯班已经6年,回想起刚来的那一个月,“真的很想很想家,只想逃回去。”白天要上语言学校,晚上去打工挣生活费,回家的路,作伴的经常只有满天星斗——澳洲地广人稀,到了晚上,很多地方路灯都没有。一天晚上,她的一个朋友哭着来找她——晚上回家的路上遭遇抢劫。那个女孩从此不敢晚上出门。

  在著名旅游地黄金海岸,记者遇到一位开店卖旅游纪念品的浙江嵊州老乡张新。记者跟他东拉西扯聊了一个多小时,他放下生意不做而热心“陪聊”,最后竟然还连声道谢:“在这里没人聊天,真的无聊死了。谢谢你陪我聊天。”他说,店里以前还卖矿泉水,但是他每次遇到说中国话的,就拖住人家聊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免不了要请人喝水。最后一盘点,卖掉的水还不如送掉的多。在澳洲,一瓶水卖2澳元,折合人民币就是十多块。这么一算,他只好不再卖水。“在这里实在没地方说话,邻居也是老死不相往来。”张新的话里充满寂寞。

  牵挂
 
  丽水人吕唐雄,现在在墨尔本市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家皇冠免税店。初来澳洲打拼,是借了五万元才出来的,那是20年前的1988年。独在异乡为异客,艰难困苦都能一肩扛下来,但对家人的牵肠挂肚,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出来的时候,孩子刚出生不久,有一次接到妻子来信,孩子生病了。虽然算算日子,读信时孩子的病该好了,但心里的那种难受,让吕唐雄今天仍然刻骨铭心。能做的,就是尽快赚钱,还掉债务,把妻小接出来团聚。好在经过多年的奋斗,现在他的店已经上了轨道,孩子也非常争气,学业有成,知书达理,以前的苦如今想起来也就成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无助

  上世纪90年代初就到了澳大利亚,端过盘子、做过导游,当过老板,创业失败后现在继续当导游的苏宏说,初来澳洲的时候,日子有多难——如果在国内,你至少找得到地方吃饭住店。但在国外,什么都得自己摸索。尤其是,如果没钱了,在国内的话,打个电话给家里,好歹总能汇点钱救个急。但是在国外,等你写信回去,家人就算有办法把钱汇来,也起码十天半月以后了。

  苏宏还讲了一个小细节。刚来澳洲时,舍不得花钱打国际长途,后来,聪明的老乡发现了一个“窍门”:澳洲的投币电话,拨通国际长途以后如果不投币,2秒钟后才会断线。于是,创业初期的老乡们,充分利用这两秒钟,与家人交流。“喂,是我。”“我挺好的。”“妈身体还好吗”……每次与家人只说上一句话,大概要折腾上一两个小时,才能与家人完成一次简单的“交流”。

  随行浙商看——澳洲有哪些生意

  去澳大利亚考察的20位浙大CCE中心企业家学员,都有多年商海打拼的经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讯器材,化妆品,服装,医药……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意目标,向当地的商会代表提出了不少问题。他们的问题,可能也正是很多有意走出去发展的浙商想知道的。

  批发红酒或许可行

  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在过去10年间快速增长,这两年,国内人也慢慢开始接受澳洲葡萄酒。如果从原产地直接运葡萄酒到杭州销售,是不是有更大的利润?浙商考察团的团长、杭州天长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民轩,率先从红酒香里嗅到了机会,在座谈会的间隙,拉着澳大利亚杭州同乡会的娄会长到一边“开小灶”。第二天,娄会长又专程驱车一个多小时,送来了他代理的红酒样品。

  装修材料有机会

  澳大利亚杭州同乡会秘书长张景介绍悉尼的情况时,无意中谈起,悉尼近几年房地产较热,装修的市场蛮大,但澳大利亚人工很贵,而且技术工人十分紧缺。有浙商马上联想到,可以在国内组织一批熟练装修工人来开展业务!但是这个想法马上被否定:根据澳大利亚法律,从别国引进廉价劳动力的办法行不通。

  张景说,大的装修工程,澳大利亚通常也不会交给外国人承包。不过,中国的装修材料价格便宜,比如中低价位的塑料板材、纺织品,在澳洲很有市场。

  能源生意门槛高

  李小军在浙江丽水从事石油行业。车子在澳洲街头行驶,别人都在看异国景色,李小军最关心加油站。虽然澳大利亚人均汽车拥有量说出来吓人一跳:平均每三人拥有两辆车,但更要考虑到,整个澳大利亚只有2000万人口,而加油站的密度已经不小——李小军马上打消了念头。娄会长介绍,澳大利亚虽然有丰富的能源,但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要求较高,大多由国家或大公司控制。

  贸易要选好行业

  浙江有的是丰富的商品。澳大利亚的很多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确实也都“Made In China”,把中国生产的东西运到澳大利亚去卖,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先想到的。

  澳大利亚温州商会副会长陆晓做贸易之初却吃过亏。他从温州批发鞋给澳大利亚的商店、零售商。但是,澳大利亚的零售业相当发达,而像皮鞋等轻工产品批发赚的钱比较少,再加上仓库、人工费用,高额的税金,总的成本非常高,一段时间下来,基本没赚到钱。“除非你从事的产品利润很高,否则是很难做的。”

  投资署专家说——澳洲的商机在哪里

  澳大利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记者专访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招商引资部门——澳大利亚投资署,他们就澳洲的投资环境、投资机遇等作了详尽的解答。

  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机遇现存于四个主要领域:资源、能源、农业工商业和技术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有食品加工、奶制品、酒业和水产品等行业。

  食品与农业经济

  澳大利亚拥有成熟的农业经济市场,农业经济产品种类繁多。特别能从澳大利亚和中国不断增强的合作关系中受益的农业产业包括:奶、肉、羊毛、棉花、糖、新鲜水果和蔬菜、海产品、葡萄酒和饮料、兽皮和皮革以及加工食品。

  信息与通讯技术

  澳大利亚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在亚太地区排名第四,居世界第13位。思科、富士施乐、IBM、微软、三菱电机、松下、索尼、东芝等知名企业,均在澳大利亚有着大量的业务。

  与其它国家相比,在澳大利亚经商成本低廉。2005年4月的经济学人智库报告显示,在八个经济大国中,澳大利亚是第二个ICT研发活动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生物技术

  澳大利亚是生物技术的领先国家,在全球排名第六。澳大利亚拥有国际公认的草药研究,对于寻求向西方市场推广传统草药的公司和科学家来说有合作研发的机遇。

  通过与海外制药公司和研究中心结成伙伴关系,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可以更好进行产品的开发,打开产品的营销渠道以及产品推广。

  能源和矿产

  澳大利亚现在是世界最大煤炭出口国,2005~2006年出口收入达243亿澳元。澳大利亚蕴藏丰富的资源和接近亚洲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满足中国和全球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方面得天独厚。作为世界清洁煤技术的领导者,投资澳大利亚能源市场会有令人振奋的机遇。

  赚钱之外干什么

  “在海外发展,除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要团结,要为中国人争取地位。”一路走来,许多当地的浙江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浙江侨民联合会会长陈静,更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的努力上。她耗时5年,投入300多万元人民币,制作了一部反映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生活的纪录片《少年留学走天涯》。为此,澳洲政府授予她“太平绅士”的称号——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很大贡献,享有很高社会声誉的人才能获得这个称号……

  杭州同乡会的娄伟会长,从1988年去澳大利亚留学开始,就积极参与各种华人组织,从学生会,到浙江同乡会、杭州同乡会的筹建。现在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他仍然热心地为澳大利亚的小留学生们服务,每天都要通过MSN等途径跟他们沟通。“抱成团,人家才会更加重视我们,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浙江侨民联合会副会长王晓雨的方式也别具一格。他远离故土二十多年,却坚持笔耕不辍,现在还兼任墨尔本华文作家协会主席。他将澳大利亚畅销书《舞遍全球》翻译成中文;他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获得社会各界好评;1997年开始他主编出版了描写100个成功华人的《墨尔本华人的故事》,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为其作序。

  这些浙江人的努力,为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争取到更好的空间。“有时候,这比办一家企业,挣到几百万澳元更重要更有意义。”陈静很有感慨地说。

 在言语不通、文化隔阂、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那些拼搏着的浙江人,他们有的已经获得成功,有的曾经经历失败,有的至今仍以打工维持生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要想成功,少不了以下几个要素:乐观,坚强,有理想。记者请在澳大利亚创业的浙江老乡,说出他们创业之初的心路历程,看看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


 

来源:浙商网 责任编辑:ljl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 关 链 接
·浙江商帮:闷声发财赢天下
·解密温州商会
·温州朱子学术研究会成立
·2008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华商论见:逆境是一种财富
·山寨精神就是平民精神
·宁做“创业狼”不做“打工狗”
·“沧海横流”方显浙江商人的本色
相 关 评 论     >>全部评论
  发 表 评 论
用户名: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热点招商
日本脱糖电饭煲
富氢电解水元素杯
医用级别不锈钢筷
 
商务资讯
休闲生活
 温州商会会员团购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3 中国温州商会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  
国内客服电话:400-822-8182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