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 账户: 密码: >>视频商会 自助建站区
温州模式  |  温州商帮  |  政府招商  |  诚信联盟  |  供求大全  |  法律维权  |  财经纵横  |  管理之道  |  礼仪社交
温州商会  |  温州品牌  |  走进温州  |  商户家园  |  库存特价  |  商经新闻  |  招标采购  |  创业天地  |  衣食住行
当前位置:首页 > 3温州商会 > 商会故事 > 正文
三万温州人 大连扎下根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浏览方式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关键词:温州 他们 周爱忠 自己 眼镜 生意 谢红莲 一个 许多 颜才申)
  

  上世纪70年代的温州还是个不起眼的城市,温州农村普遍存在地少人多的现象,骨子里那股不甘贫穷的精神让许多温州人开始另谋出路。于是,一批敢闯敢想的年轻人背起行囊走向全国的各个角落,那时的大连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如今,在大连的3万多温州人拥有股份企业上千家、个体商户数千家,他们涉及房地产、机电、服装等40多个行业。

  有人形容“温州模式”的成功是将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强烈创业致富欲望释放出来,温州人用抱团、敢冒险、不甘于平淡来形容自己,甚至把出来做生意作为人生唯一的选择。

  “温州人精神”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创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温州人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设店开厂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网络贸易,我也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接轨全过程的演示,并且觉得可以从中琢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大连大大小小的商业区内,温州商人的足迹随处可见。摄影记者朴蜂

 

          从摆摊到舒适的工作环境,是谢红莲用勤劳换来的。

  出身

  他们的农村走出,练摊起家

  上世纪70年代的温州还是个不起眼的城市,地少人多让许多温州人不得不另谋生路。许多温州年轻人大胆走出农村,不怕苦不怕累,从练摊开始。

  谢红莲是温州瑞安马屿镇荆谷乡人,1987年,村上有许多人做起了眼镜生意,在羡慕别人之余,22岁的她也心存野心。当年冬天,她只身来到东北卖眼镜,谢红莲说,“当时还不能进柜台,只能在外面摆摊卖眼镜。赶上冬天,特别冷。 ”晚上,一间小平房中,屋内墙上结起了冰霜,孤单的她只能靠电褥子取暖,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白天,她到闹市区顶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摆摊卖眼镜,她从未吃过这样的苦,可有股劲儿支撑着她,“都已经出来了,就干出点名堂来。 ”

  第二年,谢红莲带了借来的5000块钱“转战”到大连旅顺,靠摆摊卖眼镜挣了3000多元钱。谢红莲说,“北方的春天爱刮风,六七块钱的墨镜很好卖。为了占个好位置,过年回老家就得提前回来。当时不会觉得自卑,挣到钱就好,想出人头地哪会有什么自卑感呢! ”

  14岁就跟随父辈来到大连的温州人颜才申从小就有商业头脑。1988年,为了摆脱窘困的生活,父亲带着全家到瓦房店摆地摊谋生。颜才申说,“小时候的心思不在读书上,倒是很羡慕别人能出去赚钱了。 ”在他15岁那年,父亲与别人合伙开店了,而哥哥仍然在摆摊卖眼镜。一天,哥哥去了父亲店里帮忙,看着放在家中的眼镜柜(摆摊卖眼镜用的),颜才申有了主意,“自己上街卖眼镜! ”眼镜柜有1.2米高,颜才申比柜子高出不多,冒着大雪,他挑起货担走了一公里来到集市,像大人一样开始叫卖,这一天他挣了20多元。

  理想

  他们的看人挣钱,不甘平凡

  在许多温州人的骨子里,都有那么股劲儿,看别人挣钱改善了生活,自己是绝不能甘于落后的,也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和家业,这就是他们被“逼”出家门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温州乐清市虹桥镇下桥村已有不少人做生意挣了钱,回来盖了两三层的楼房。这一切被20岁出头的小木匠周爱忠看在眼里,他也要像别人一样有自己的楼房,于是,他改学做衣服,心里开始有了小小的计划。 1991年,他以20%的高利息向舅舅借了2万多元钱,“现在还记得舅舅跟我说,‘生意做好了,就连本带息还给我,没做好就到有钱的时候给我’。 ”

  来到大连后,周爱忠做起了服装买卖。在20平方米的房间里,他和爸妈、妻子、两个工人住在一起,每天5点起床、半夜12点睡觉,自己又当工人又联系业务。一年下来,他赚了不少钱,可还清了舅舅的钱和别人的债之后,便所剩无几了。

  第二年,他在商场租了柜台。这一年,他赔了2万多元,夫妻俩常常在夜里睡不着觉。他们做了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先给别人打工,再重新开始。 ”

  如果不是出来闯荡,谢红莲可能还在老家经营杂货铺,日子也算安逸。 18岁高中毕业后,她学过服装、学过理发,可好胜的心让她按捺不住了,村上有点能力的人都出来了,家里剩下的只有老和少。

  一股劲儿将谢红莲推出了家门,她说,“我当时就想,‘人家能挣钱,我肯定也能挣,而且肯定比别人更能吃苦。 ’我根本没觉得害怕,也没想太多。 ”对于记者“万一赔了怎么办”的提问,谢红莲轻描淡写地说,“赔了再重新开始呗! ”

  精明

  他们的善于模仿,敢于创新

  1992年,就在周爱忠和妻子濒临绝望之时,转机出现了。有一次,周爱忠在商场发现,隔壁柜台一款灰色的短裙非常好卖,一天能卖50来条,一个月就能挣七八百元。于是,周爱忠也打算做这款短裙来卖,他到二七市场进面料、自己生产,别人卖68元一条,他就卖69元一条,一个月挣了1000多元。刚尝到甜头的他很快遇到了麻烦,自己所购的面料很快就用完了,而这种灰色的面料在整个大连都断货了。周爱忠想到了妙方,他买来许多杂色面料,价格要比灰色面料便宜许多,他将面料送到印染厂加工成灰色,算下来,每匹布的价格和灰色面料就一样了,这样一来,周爱忠的货源得到了保证。而竞争对手因没有这个颜色的货,被周爱忠挤垮了。到了年底,周爱忠净赚了7万多元,从来不舍得坐飞机的他买了张机票飞回老家,犒劳了自己一把。

  同样是1992年,父亲将生意渐渐交给刚满18岁的颜才申。对念书没有兴趣的他对生意表现出与生俱来的领悟力,一年半后,父亲就将生意全权交给了他,而他也开始放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尽管之前他只有打工的份儿,但他在悄悄观察着身边的眼镜商,他发现,生意做得越大、设备越先进,就越能占据市场份额。于是,他大胆地将五六平方米的柜台扩大到三十多平方米,从原先的2个柜台增加到9个柜台,又聘请了三名员工,成为瓦房店规模最大的眼镜店。接着,颜才申看大连市区已有不少眼镜店引进了验光设备,而瓦房店还没有一家配备验光仪的。于是,他将十多万元的现金别在腰间,其中有四万多是借来的,他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几天后,他将瓦房店第一台验光仪放在了店里,“当时场面很火爆,有四五十人排队验光,营业额也上来了。 ”

  大胆

  他们的敢想敢做,不留退路

  来连后,周爱忠的第一个梦想是10年之内净赚20万,在1998年,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而这要归功于一次大胆的冒险。

  1998年,周爱忠从舅舅那里得知,全国的皮装反季销售势头很旺。周爱忠去商场看,果然如此,他打听了一下,这样的销售一天就可赚三五万元。周爱忠跃跃欲试,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让他望而却步,“这样的生意投资大,100平方米的柜台没有100万的投资是不够的,而50平方米至少需要30万元。 ”而周爱忠当时只有3万元存款。

  周爱忠连续一个星期都没睡好觉。周爱忠想,“做的话意味着是一个风险,需要借许多钱,一旦赔了,就要打很多年的工才能还上;不做的话,怎么能甘心呢? ”经过一个星期的挣扎,周爱忠还是决定要做,这个决定把父母吓得不轻,一直劝夫妻俩不要做,可周爱忠已把结果想到最差:大不了打五年工还钱!“当一个人把结果想到最坏,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周爱忠这样解释自己的大胆。第一个月,他就吃下了定心丸,创下了50万的营业额,净赚十几万。从开春到年底,周爱忠将30万元稳稳地放入口袋。此后,他将心安在了大连,在大连买了房子,户口也落在大连。到了2007年,周爱忠投了1500多万,盖起了自己的厂房,慧丽人服饰公司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在眼镜上做得不错的颜才申并不满足于此,1998年,他打算将主业转为鞋业,谈及原因,颜才申说,“鞋子的销售量要比眼镜大得多,如果选择代理一个知名品牌,应该会挣钱。 ”恰逢金州大市场有一处公建空着,他立刻租了下来。没想到,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他已代理100多个高、中档品牌的鞋子。

  后代

  他们的生于安逸,不能吃苦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温州人如今正值年富力强,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给自己创造了财富,也给子女创造了远优于那个时代的生活条件。采访中,他们毫不避讳地谈起了下一代的生存问题,而他们无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较高的教育。

  谢红莲曾为筹办上海的服装生意,连续三个月没有回家。一天晚上,她突然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她儿子跟一位老师“打起来了”,成绩直线下降,她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她飞回大连,对儿子的过错认真分析,几个回合后,问题总算解决。打那以后,谢红莲给自己定下规矩,生意要照顾,家人更要关爱。谢红莲告诉记者,“我们的下一代已经适应不了温州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就顺其自然吧! ”

  周爱忠的两个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出来,已经非常适应大连的生活了。周爱忠说,“他们很难继承温州人这种吃苦的特点了,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很好。大的孩子17岁,小的15岁,现在让他们到外面创业肯定不行,就算是孩子到了30岁,放他们去创业也不放心。到时候,我会鼓励他们读研,不希望他们马上去创业。要是到我的公司做,也要从最基层的做起。希望他们至少能自食其力。如果有可能,我会把创业阶段的读书笔记拿给他们看,这才是我们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

  从小就有一个生意头脑的颜才申说,“我那个时候就知道做生意,现在想想,学习还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还是会鼓励他们多学一点,以后做什么就顺其自然吧。但儿子已经表现出在生意方面的天赋,一提起生意场上的事,他的兴致就很高,还有自己的想法。 ”

  全景扫描

  近日,记者采访了大连温州商会的马秘书长,他对在大连的温州人的特点做了全景式的回放。“现在许多温州人已经意识到下一代的接班问题,孩子进自己的公司得先从装卸工开始干,然后在所有的部门打一遍工,最后才接手管理,这是真实的事情。 ”马秘书长说。

  马秘书长介绍,在大连的温州人大约有三万多,担任大连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有5人,担任各区(除长海县)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有24人。拥有股份制企业1000家左右,个体商户数千家,其中有一些是家族企业。当然,也有给人打工的,一些早出来的温州人在成功后会把家里人带过来一起干。他们的年龄集中在30岁至40岁之间,创业时间也大多在十年以上,从事房地产、机电、服装等四十多个行业。其中,东北的龙头企业有四家,超亿元的大项目有八个,总额达45亿元,最大的项目为18亿元。

  大连的温州人有个特点,扎根的企业多,许多都是买地建厂,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已意识到,产品靠低成本总会走到尽头的,陆续走向高新技术之路。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温州人的特点,他们一从家出来就想当老板,一有钱就去摆地摊,往往先睡地板再当老板,最后走进商场。他们在商业方面的领悟力很强,容易嗅到商机,有水一样的灵活性和执著精神。

 


 

来源:大连温州商会 责任编辑:天经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 关 链 接
·内外之别:中山联谊会与温州商会
·“商会”获注商标的启示
·义乌温州商会开无名发屋四年坚持为民工理发
·济南温州商会做天使 爱心献商河
·上海温商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挤走犹太人的法国温州商人
·广元温州商会:荣誉公民的荣誉与苦恼
·齐齐哈尔市温州商会在齐发展壮大
相 关 评 论     >>全部评论
  发 表 评 论
用户名: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热点招商
日本脱糖电饭煲
富氢电解水元素杯
医用级别不锈钢筷
 
商务资讯
休闲生活
 温州商会会员团购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3 中国温州商会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  
国内客服电话:400-822-8182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