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 账户: 密码: >>视频商会 自助建站区
温州模式  |  温州商帮  |  政府招商  |  诚信联盟  |  供求大全  |  法律维权  |  财经纵横  |  管理之道  |  礼仪社交
温州商会  |  温州品牌  |  走进温州  |  商户家园  |  库存特价  |  商经新闻  |  招标采购  |  创业天地  |  衣食住行
当前位置:首页 > 2温州商帮 > 商道 > 正文
一分一毛地赚钱 温州商人30年致富路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浏览方式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关键词:商人 致富 温州 赚钱 投资 陈俊 奥运 势力 开始 商业)
  

  浙商,以其低调、务实、不张扬的性格,被称为“温州商人”。30年来,浙商的足迹率先遍布全国各地。据了解,2008年浙商在京经商、办企业的人数有45万人,开办的各类企业达7万余家。这些浙商分布于北京18个区县,投资于房地产、餐饮、服装批发、珠宝、教育等各行各业,并在许多行业都有领军人物。近年,浙商在京投资已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1978年 关键词 “练摊”

  财富梦想从睡地板开始

 

  “30年前我们是晚上睡地板,白天做老板。”回忆起改革初期,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董事长、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笑容中透着今非昔比的喜悦,透着追思历史的深沉。

  据陈俊介绍,浙江人的“微”利是图由来已久。三四十年前的浙江交通闭塞,人民生活极不富裕。“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又一浪高过一浪,可是浙江人顾不了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他们认准了“吃饱饭才是真正的主义”,否则就是“空谈主义”。

  于是,许多人从“微”利开始,一分一毛地进行原始积累。“小时候常常看见在我们老家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要道靠蹬自行车送客的人。那时没有公交,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一辆自行车已经足以令人羡慕。”这批人在自行车后座上垫上厚厚的坐垫。每当旅客出站,他们就蜂拥而上,最高两毛钱的价格把客人送到家。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赚回一辆自行车,已经是太值得庆贺的事。

  “从五分钱、一毛钱开始进行原始积累的这批人中,多已经成了大款。10年前,老家温岭市就满大街跑帕萨特和红旗的时候,北京还是黄面包呢!”见利就走、“微”利是图的经商理念成就了浙江全世界特有的小商品、大市场,小人物赚大钱的经商格局。削尖脑袋,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对钱有着非凡嗅觉,这是温州人的脾性。然而,对股市这个看似最有诱惑力的市场,温州人却一直敬而远之,有着令人费解的“股冷淡”。陈俊说,浙江商人对自己掌握不住、控制不了的行业,绝对不碰。那高高低低的K线图,远不如房地产来得实在。

  浙商开疆拓土的脚步并没有局限于国内,当年在莫斯科谋生的华人便是广大散兵游勇式的练摊者,这些人中又以浙江商人居多。几乎在每一个自由市场都可见到浙商练摊者的身影。莫斯科的冬季来得特别早,9月底便开始下雪,开始漫长的冬季,半尺厚的冰雪吓不倒浙商“练摊”的热情。每天,他们早早起床,匆匆吃饭,乘地铁,赶赴就近的市场,占据有利地形,任天寒地冻、白雪皑皑,一站就直到万家灯火。

  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练摊,辛苦不言而喻。几个钟头下来,各个冻得跺脚、哈气、搓手,依然驱散不了阵阵寒气。但谁也不愿离开这“发财”寸地,耐心等待买主光临。

  年初,一则新闻让陈俊感慨无限。俄边境城市为中国商贩立铜像,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阿穆尔市场旁,树起了一尊“倒爷”的纪念像。纪念像塑造的是一个男人,一只手拎着大旅行箱,另一只手托着个大盒子,驮在肩上。“倒爷”的腰上还系着当时典型的腰包,人们往“倒爷”的腰包里投硬币,据说这样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很多今天成型的公司,都是由当年的“倒爷”建立的。他们往返于中俄边境城市,在中国进货,运回俄罗斯销售。当年的“倒爷”大部分来自浙江,是彻头彻尾的草根商人。

  “当时的浙江人为什么要挤破门槛冒险出国,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绝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在国外混三四年弄到绿卡或长期居留证,或攒够钱再以华侨身份风光回国。出国潮最汹涌的时候,邓小平说过一句极其自信的话,不用担心,等国内强大了,他们自然会回来。果然,一批一批早年两手空空奔海外的温州淘金客带着大把美元回国投资来了。他们和在国内亲属联手做贸易,搞投资项目。有的人直接在家乡做起了项目。如今,温州拥有丰厚的民间资本,这是原因之一。”

  如果说浙商在国外的艰辛至今鲜为人知,那么国内频频不断的大手笔可谓家喻户晓,从大兵团的购房、购煤到如今的投资网络时代,全国人民都眼巴巴地看着草根商人“炒”出了水平,眼巴巴地看着这些“草根”实现从“练摊”开始的经济转型。

  1993年 关键词 留学

  第二代浙商转折点

  1993年5月6日,陈俊挤在北京火车站的国际列车候车室里,北京至莫斯科的3次国际列车正在检票,他登上了这列国际列车,转道莫斯科自费赴英国留学。“一个商人拥有一个省的眼光,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才能做天下一等一的商人。”陈俊说,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

  历古以来,浙商的足迹就遍布了世界各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商就率先成群结队地走出国门,闯荡国外,练就从商的眼光和胆识。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第二代浙商和第一代浙商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第二代浙商是经过完整高等教育或者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天之骄子,远比第一代浙商掌握科技知识更完备,具有知识型、科技型、智慧型和国际化眼光。

  从160年前中国留学先驱容闳踏上美利坚国土的那一刻开始,一代代留学生携带“我出去,我看到,我学到,我改造”的强烈责任感走出国门,继而折身反哺。改革开放后,我国掀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浪潮。而这些归国者在大历史的背景下承载着让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传播普适价值的崇高使命。海归给中国带来了众多的新名词、新文化、新思想、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正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和改变着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留学经历,使海归们有机会将自己长期置身于祖国之外,拉长距离去学习、比较、体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之根的差异。这种距离让人清醒、冷静甚至痛苦、迷茫,然而最终化为深刻的理解、热烈的报答和改造的冲动。“海归总被人教导: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你是海归不了解国情。但这些观念是一种误导,不是海归不了解,而是有些被认定的”天经地义“的东西应该被改变。”陈俊坚信:“海外经历最可贵的财富不是所谓前沿专业知识,而是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因此体现的一系列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哪怕一时不能在中国奏效,先得在自己身上奏效,变成安身立命的一部分。”

  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遭遇过国外警察借查护照为名的敲诈,也遭遇过国外的土匪追踪的危险。但有一片土壤,就能够生根、开花、结果。“没有阳光也灿烂,给点阳光更灿烂。这就是我的生存理念,也是浙商的生存理念。眼界有多远,人生的路就能走多远。”

  2005年 关键词 楼市

  不习惯被称为“炒房团”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句名言:“时局是经营的脉搏,两者会产生共振。”

  2005年五六月间,一场由上而下发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席卷大江南北——上海跌价、广州震动、北京降温。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个“浙江投资团”备受关注,以致许多声音惊呼:“狼来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出手凌厉、气势凶猛的浙江炒房团让人闻风色变,他们创造了许多城市的地产暴富神话,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家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使许多专事炒房族资金被套牢。“与其血本无归,还不如顺水行舟、化零为整。要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做最有效益的事。”陈俊的目光斩钉截铁。作为浙江投资团的发起人,他再次被光环笼罩。当时,陈俊带领60余名浙商精英北上,开始新一轮投资。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北京的浙商共40多万人,这支队伍每年给北京缴纳税收约150多亿元,在京地位可谓举足轻重。然而“炒房团”的古怪称谓却令这一群体面临极其尴尬的状况。

  “什么是炒房,什么又是投资?这界定是模糊的。”其实,浙江投资团在北京的定位是“投资北京、服务北京、建设北京”。因此只有长线投资,不会去炒房,也不愿看到北京房价飞涨。因此,浙江投资团有“四项基本原则”:科学论证、规范操作、多元投资和市场运作。

  2005年7月底为打造北京西南三环商圈,浙江投资团较大幅度的投资就展示了新浙商的新形象。“房地产仅仅是浙江投资团众多投资项目中的一小部分,但房子可能是老百姓一辈子的梦想,否则媒体也不会如此敏感。以投资团的形式出现,化零为整达到投资规模化、效益化,彻底展示浙江商人的品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林欣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 关 链 接
·民资“发动机”领跑浙江经济
·亚洲商务卫视的迪拜实践
·温州购房团与索罗斯的投资理念
·本土创投十佳讲故事 做筷子的也能拿风投
·玩车成富二代标签 商帮精神传承靠什么?
·万宝龙遭遇“离婚”奢侈品代理商频被甩
·天使投资人的中国式生存
·“财商”是个什么东东?
相 关 评 论     >>全部评论
  发 表 评 论
用户名: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热点招商
日本脱糖电饭煲
富氢电解水元素杯
医用级别不锈钢筷
 
商务资讯
休闲生活
 温州商会会员团购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3 中国温州商会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  
国内客服电话:400-822-8182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