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 账户: 密码: >>视频商会 自助建站区
温州模式  |  温州商帮  |  政府招商  |  诚信联盟  |  供求大全  |  法律维权  |  财经纵横  |  管理之道  |  礼仪社交
温州商会  |  温州品牌  |  走进温州  |  商户家园  |  库存特价  |  商经新闻  |  招标采购  |  创业天地  |  衣食住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下温州人图文 > 天下温州人图文 > 正文
渠川先生的温州情缘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浏览方式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关键词:情缘 温州 先生 &ldquo &rdquo 文学 姑娘 工作 祖父 创作)
  

曹凌云

作家渠川先生创作丰厚,人生经历富有传奇。他祖籍山西祁县,家世显赫,曾祖父是清朝后期山西票号的鼻祖;祖父做过内阁中书,又为山西最早的民族实业家。出生于富贵门第的他,在天津度过童年少年时光,就读燕京大学时成绩优异,却没等大学毕业就去参军,相继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后来,他安居乐业于温州,从一个历经战火磨炼的军人转型为勤勉写作的作家,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今年90岁高龄的渠川先生向我讲起自己与温州的情缘,说话中气很足,思维也很活跃,言语中始终浸润着对温州执着的热爱。

“我要回温州,在温州当工人我也干”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与渠川先生时有交往。他身材颀长,皮肤白晳,看上去一脸严肃,讲起话来满脸是笑,他有一种儒雅之气,生活讲究品质,本是地道的北方人,却与温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生传奇、创作丰厚的渠川先生。

 

1953年抗美援朝结束,身为志愿军第四十军敌工科干事的渠川回国,到解放军一一九师政治部当干事,不久被调到总政《志愿军一日》编辑部当编辑。1957年,他又到四十军政治部政文组工作,那年他28岁,一位老同学来信,说要给他介绍对象,是一位温州姑娘,姓周,文静端庄,儿科医生,比他小6岁。渠川读了信后有所心动,那年五一假期就去了鞍山。见面后渠川得知周姑娘是温州市区人,在抗美援朝期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干,在武汉某空军学校学习三年后,被分配到沈阳航校卫生科当医生,1955年转业到鞍山。周姑娘眉清目秀,身材匀称,是江南女子清纯温柔、娴雅大方的气质。她请他看了一场电影,他请她吃了一餐饭,短暂的相见,都给对方留下了好印象。渠川回部队后,他俩就依靠书信传递绵长的爱恋。

一年后,周姑娘得病住院,渠川匆匆赶去看望。经过治疗,周姑娘的病情有了好转,但是在寒冷的东北,她的病情有可能复发。1960年,她向组织要求调回冬无严寒、气候温润的家乡温州,领导爽快地答应了,家乡也愿意接收。在调回温州之前,周姑娘去北京看望心上人,那意思是要订婚。这时渠川正在北京西山的中国作协创作基地埋头编辑《星火燎原》一书,他就带着周姑娘在西山转了一圈,参观了几处景点,就算订婚了。临别时,周姑娘问渠川什么时候结婚?他说编书挺忙,请假不容易,到春节才有假期。她又问在哪儿结婚?他说在温州结婚,想看看温州。

周姑娘到温州一所机关幼儿园当医生,她很乐意,幼儿园离她家很近,50米的距离,但想念的人过于遥远。1961年2月4日,渠川来到了温州,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找到了安澜亭附近上岸街周姑娘的家,一栋三层木屋。新姑爷进门,也不知道有什么规矩,见过周姑娘和她家里人后就坐在床沿上,有家里人端来一碗糯米小汤圆给他,他吃着细嫩光滑的小汤圆,感觉心里暖暖的。周姑娘的母亲在家里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兄弟姐妹和姐夫都来了,大家边吃边聊,满满都是幸福的滋味。家里人见他清癯俊爽,有着文质彬彬的书卷气,也都喜欢。吃过这一顿就算结婚了。

渠川在爱人家住了一个月,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家里的木马桶让他太不习惯了。爱人陪他逛街,他发现街上人很少,房子那么破旧,采光普遍太差。上岸街上有些房子居然没有后墙,依靠在流水潺潺的山崖上;广场路算温州的市中心,还有用稻草盖起来的房子,房间非常幽暗。商业也不繁荣,傍晚商店早早打烊,街上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巷弄里常有随地小便的人,大家都见怪不怪;公共厕所肮脏,不分男女。当时的温州文明程度确实不高,市民还不大讲礼貌。而渠川从小在家中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如见到客人要鞠躬,鞠躬要双腿并拢,双手紧贴裤线。

他对温州城饶有兴致,城区一些老宅子白墙黑瓦、小桥流水,青砖小径屐痕深深;城外田畴纵横,水草丰茂,桃花灼灼,江水载着世事悠悠流逝。他喜欢温州、留恋温州的,可是,一个月的假期很快结束了。新婚夫妻难舍难离,她一路相送,送到了杭州,又送到了上海……

1961年、1963年,女儿渠琦、儿子渠奕相继降生,妻子希望他调到南方工作。渠川去找领导要求,没有成功。在两地分居的10年里,每年他到温州一趟,她到北京一趟,过着牛郎织女般的日子。

1969年,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办理了来温工作的手续。军里领导还想挽留他,说:老渠你不要走,可升为团级干部,去当新华社大军区的记者。他说:“我要回温州,在温州当工人我也干。”1970年1月,渠川复员,来到温州。

他感恩工厂,热爱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从北京来到温州的渠川41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成了温州渔业机械厂的翻砂工人。机械厂有职工700多人,工友们大多是小年轻。他在车间没呆多久,被调到厂部实验室。有一次,温州武装部给厂里来电话,点名要渠川过去帮助写稿子,整理民兵代表大会的材料。这时,厂里才有人得知他文化程度高。一次渠川胃病发作,一位工友介绍自己当外科主任的父亲给他开刀,住院时又有工友在病房里陪护他,医疗费用厂里全部报销。感情一旦生根,自如春雨滋润,分蘖萌发,渠川感恩工厂,热爱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1979年,在运动中被迫停止办学的浙江渔业机械技工学校,由温州渔业机械厂负责恢复办学,谁来牵头筹办这个学校?厂领导想到了渠川,厂书记找他谈话,意欲任命他为副校长。渠川正想做些事情来回报工厂对他的关心,欣然答应。

涉足新领域,万事开头难。办学校最主要的是场地和师资。机械厂厂区位于郊区洪殿,周边是低矮的民房,基础设施落后。工厂领导商定,拿出大额经费新建了两间房子,作为教室。教师四处寻找物色,有来自工厂里的资深化验员、右派改正的老教师、复旦和杭大毕业的高材生以及县里借调的教学新秀。学生要管吃管住,住宿租用民房,再在教室旁边搭建一个棚子饭厅,也作会场。渠川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他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累得尿血,而两个班级、120名学生的学校,如期开学,走上正轨。

渠川在工厂度过了10个年头,这是他人生中充实而愉快的一段生活,他对温州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也完全融入了温州人的生活里。

“你如果不把这些写出来,你就白来人世一趟”

渠川心系文学,热爱文学。他说:“我读高一时开始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在1947年考取燕京大学之前,已发表了9篇小说。”后来在枪林弹雨、敌机盘旋下,他还不忘写小说,发表了不少作品。

渠川身在工厂时远离了文学,他的心却如瓯江里的卵石,安静地沉在江底,拥抱所有的充盈与贫瘠。1980年,51岁的渠川受人帮助,为着心心念念的文学调到市文化局工作。他终于归队了,走近了文学,工作热情高涨,他与同事们一起酝酿创办文学刊物、举办文学学习班、主持文学笔会。1981年温州地、市合并,恢复市文联,渠川到了文联工作,历任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他把文联工作与文学写作合二为一,创作于他,不只是一种爱好,而是事业的一种追求。他在文联思考与探索文学本身的独特问题,“小说三步走”的创作计划逐渐明晰并深藏于心。1984年渠川重拾写作之笔,偷偷在家里写起小说,早年的文学历练为他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前两步”异常顺利,反映小学老师生活的短篇《笑》发表在《羊城晚报》上;描写抗美援朝俘虏工作的中篇《皇帝陵墓和战俘的坟》发表在《海峡》杂志。短篇是文笔洗练的美好,中篇是结构精巧的瑰丽,他的“第三步”是想来一个不拘一格的“宏大叙事”,这一短一中,便成了他创作长篇《金魔》前的“试水”。

渠川有一次出差杭州,下榻招待所与温州音乐家林虹同住一个房间。晚上夜深人静,两人拉灭了电灯躺在床上,又都没有睡意,便闲聊了起来。渠川说起了家事:我曾祖父渠源浈开办的票号“三晋源”在山西票号里,其地位和财产排名在第三或第四位,曾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设有分号。但他脾气古怪,比如不让我祖父求取功名,闹得父子矛盾很大,他就把我祖父赶出家门。我祖父渠本翘偏偏很会念书,中了解元,而后又中了进士,“学而优则仕”,皇帝亲自赏官给他,在内阁做了中书。我父亲渠晋鉎,精通英语,可是不会经商……

林虹听着听着,忽地坐了起来,说:“你如果不把这些写出来,你就白来人世一趟。”

1985年炎炎夏日,渠川到太原、晋中等地实地考察和体验生活,很多感觉被调动,很多记忆被激活,他把自己的情感安放到一种特定的氛围里,走进了渠家当时所处的文化状态中。1987年3月,他写下《金魔》的前两章,一写而不可收,一直写到1989年3月脱稿。他把稿子交给海峡出版社,出版社在第二年9月出版,是温州第一部长篇小说。

《金魔》面世后引起中国文坛的高度关注,评论蜂起,评论家普遍认为,《金魔》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票号的长篇杰作,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主人公沮源潢成了晋商的典型形象。同时也构筑了当代温州文学新的高峰,感召和激励温州作家攀登新的文学高度。《金魔》获华东优秀文艺图书评比一等奖。1994年,《金魔》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连播了三个月,那三个月,山西出现万人空巷、共同追剧的景象,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牵头召开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评论。《昌晋源票号》大获成功,获得飞天奖。

完成了《金魔》,有关部门和出版社要求他抓紧创作“续集”。他却耐着性子,不改变写作节奏,不急于下笔。他又去北京、天津、山西等地调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父的生活、工作情况,收集他的故事。祖父渠本翘是翁同龢的门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做官10年,官至二品,与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有诸多交往。1998年,他开始创作第二个长篇《官痛》,不紧不慢地写着,写了整整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两百来年的时间与记忆,容纳了一个家族四代人的兴衰与变迁。渠川先生原本计划为渠家写“三部曲”,因为更加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比如后来作为实业家的祖父在山西办学兴学,团结当地官绅发动历史上有名的山西“保矿运动”。遗憾的是,他的爱人病倒了,他也年迈体衰,第三个长篇没能写出来。

九十年里,渠川先生历经风雨,阅尽世事,时光流逝之后,阵痛与彷徨早已消弭,成为一位达观通透、素朴无华的老者。

 

关注生态文明

馈赠名家字画


 

来源:温州商会网 责任编辑:李丽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 关 链 接
相 关 评 论     >>全部评论
  发 表 评 论
用户名: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热点招商
日本脱糖电饭煲
富氢电解水元素杯
医用级别不锈钢筷
 
商务资讯
休闲生活
 温州商会会员团购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3 中国温州商会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  
国内客服电话:400-822-8182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8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