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 账户: 密码: >>视频商会 自助建站区
温州模式  |  温州商帮  |  政府招商  |  诚信联盟  |  供求大全  |  法律维权  |  财经纵横  |  管理之道  |  礼仪社交
温州商会  |  温州品牌  |  走进温州  |  商户家园  |  库存特价  |  商经新闻  |  招标采购  |  创业天地  |  衣食住行
当前位置:首页 > 6财经纵横 > 财经评谈 > 正文
财经媒体到底可不可信
http://www.88088.com   中国温州商会网
浏览方式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关键词:可信 可不 到底 媒体 财经 报道 记者 可能 或是 甚至)
  

  记者 朱周良

  昨日偶然在某外国主流财经网站读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中国地产股出现投资机会”。不经意间,突然有股强烈的“似曾相识”感。再到谷歌一搜,果不其然,就在大约两周前,就在同样的网站,刊出过一篇非常类似的报道,题目是“中国地产类股出现逢低买进机会”。

  中国政府出手调控楼市,应该算是过去两个月来中国股市最大的新闻之一。在一道道“金牌”的轮番打压下,不管是A股还是H股的房地产股都屡见新低。在上述第一篇建议“抄底”的稿件发表后的这两周,地产股并没有明显的起色,一些个股甚至又跌了近10%。

  首先声明,举上面的例子并无任何攻击记者或是相关媒体的意思,纯粹是就事论事,毕竟,大家同样都算是“圈中人”。做个简单的设想,如果真有投资人因为看到上述报道在两周前买了房地产股,那么他的账面浮亏甚至可能达到10%左右。

  但问题在于,能不能依据类似的案例就下结论:财经媒体不可信?就像这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在指责那些“名嘴”的同时,也对媒体未能及时发出危机预警颇有微词。

  平心而论,财经媒体只是传媒的一种,顾名思义,传媒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载体。财经记者本身并不是分析师或是专家,尽管也有很多有经验的记者能进入业内专家的行列,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时候,财经媒体只是以第三者的口吻,转述分析师、业内人士或是经济学家的观点。

  所以,很多时候在外界看来报道的准确性,直接与信息源的判断准确与否挂钩,受访者的专业素质甚至是政治立场,都可能让报道不够准确,或是带上某种倾向性。

  举个例子,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上周批评说,华尔街大谈复苏,是为了刺激股市,好赚更多的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记者们引述那些华尔街专家们的观点,无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投资人。

  再比如,上周新上任的日本财相菅直人大谈日元应该再贬多一些,副首相出身的菅直人当然希望通过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但他带有政治倾向性的言论经过媒体报道后,却在金融市场带来剧烈波动。

  所以,很多时候,财经媒体只能尽可能全面地传递各种不同的观点,以免落入片面报道甚至是成为特殊利益群体“传声筒”的窠臼。但这又可能让报道陷入没有立场或是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迫于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有的时候财经媒体可能会通过突出处理甚至略带夸大一些观点,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吸引读者的另一个“利器”,当然是制作出挑的标题,于是便有了“标题党”一说。而一些更为客观(以看空言论居多)的分析或观点,往往会被弱化处理,隐藏在内文的某个角落,有待用心的读者去发掘。

  比如在前述关于抄底地产股的报道中,文中就明确提到: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投资者应远离房地产类股,因为近期的政策环境必将导致这一市场剧烈振荡。

  说到底,财经媒体报道可能并不能简单地用可不可信来评判,特别是那些带有观点和分析的报道。毕竟,大多数财经记者们还是秉持专业和对读者负责的职业操守。财经报道的纷繁芜杂以及由此带来的波动,可能也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那些基于财经媒体报道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投资人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留有一份谨慎总是没错的。

 


 

来源: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昭进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 关 链 接
·耐克社会责任被评0分 媒体:社科院报告不靠谱
·通胀预期是市民抢囤粮油的“凶手”
·专家:中国经济“十二五”还须加速
·宝钢带头涨价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美有毒资产并未解决 危机2011年或再现
·贺铿:明年最担心经济再探底
·吴敬琏:当前面临的问题是重启改革议程
·CPI十个月首次"转正" 勿任由CPI误导决策
相 关 评 论     >>全部评论
  发 表 评 论
用户名: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热点招商
日本脱糖电饭煲
富氢电解水元素杯
医用级别不锈钢筷
 
商务资讯
休闲生活
 温州商会会员团购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3 中国温州商会网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  
国内客服电话:400-822-8182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40825号